河南一百度-高端生活第一网

郑州中原区曾经的老厂区 这里将打造18.2平方公里的“城市西客厅”

顶端新闻·河南商报

在郑州市中原区,长不过3公里的棉纺路,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,撑起了郑州工业发展的“半边天”。浩浩荡荡的郑州纺织大军不仅“织”就了郑州纺织产业的高台,更创下了每家企业“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”的惊人业绩。

如今郑州国棉厂早已退出历史舞台,但关于它们的记忆和精神仍在流传,而在郑州市中原区,老工业区的新名片正在打造,“城市西客厅”正被“装扮一新”。

关于棉纺路的记忆:工业、美食、烟火气

郑州的青春,要从棉纺路“读”起。

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政府制定了“一切以工业为中心”“以纺织为主重点扩建城市”的发展方针。1953年,国家实施“一五”计划,其中一项就是在郑州投资1.76亿元建设5个大型纺织厂。

1953年,国营郑州第一棉纺织厂在郑州西区筹备兴建,1954年建成投产。

1954年4月,国棉三厂开工建设。紧接着国棉四厂、五厂、六厂相继开工建设。从1953年到1958年,在郑州西区,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,相继建起了5个国营大型棉纺织厂,郑州也成为全国闻名的纺织工业基地。

那时的棉纺路不仅带动了郑州西区经济的繁荣发展,也为郑州市的发展注入强大力量。数据显示,5家国棉厂经济效益最好的年份是1981年,棉纺织行业实现利税3.3亿元,占同期郑州市全部地方财政收入的70%,创历史最高水平。

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,郑州纺织业经济效益开始下滑,郑州棉纺业逐渐没落,后来,棉纺路上的5家棉纺企业也走上了改制重组的新发展轨道。

重走棉纺路,当年的热闹与辉煌早已不复存在。5座棉纺厂如今只留下原国棉三厂的办公楼和背后的一间厂房,述说着往日的热血和荣光。

国棉厂除了在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外,打上其“烙印”的小吃也成了“网红”美食:一厂麻辣猪蹄、三厂烩羊肉、四厂烩面、鸡蛋爆腰子、三宝豆粥、马留包子、兰州烤饼……吸引着一拨又一拨新郑州人打卡品鉴。

办公楼变博物馆,生活区也将“变身”

岁月向前发展,历史并未遗忘。

2023年9月,依托原国棉三厂办公楼、车间等文物建筑兴建的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,老照片、旧物件纷纷展出,把上世纪的时光再次拉入人们的视野。步入博物馆,纺车配件、梳棉机试验机、有梭织机(宽幅)等老物件逐渐映入眼帘,大厅西侧展出着彼时工作的黑白照片……

办公楼“变身”博物馆,国棉三厂生活区也将拥有新“身份”,更新为特色历史文化街区。

在与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一路之隔的项目施工现场,沿街道路早已用绿色铁皮围住。

根据规划,国棉三厂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占地125亩,总投资约16.2亿元,总建筑面积7.2万平方米。项目整体拟以电子商务、文化创意、都市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导向,依托现有苏式老建筑,打造以纺织元素为特色、以文创博览为基础、以产业办公为补充、以体验旅游为支撑的都市旅游历史文化街区。

此外,作为中国纺织工业“四朵金花”之一,国棉三厂的生活区建筑采用苏式建筑风格,在改造时,将以三厂生活区为核心保护区,21栋苏式建筑全部予以保留,坚持“修旧如故、补新如故、新建融故”,外立面最大限度保持原样。

据介绍,项目整体建成后预计呈现上百个品牌,其中不乏华中区域、郑州区域的首店,同时将引入具有浓郁西区特色的本地网红店升级入驻,实现潮流与传统的融合。

  规划  

盘活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,打造“城市西客厅”

在中原区,关于老郑州的故事不止棉纺路上的国棉厂。从“一五”期间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郑州第二砂轮厂,到1958年“二五”时期建设的郑州煤矿机械厂,以及郑州三磨所,一个个老厂房堆叠出的是老郑州工业发展史上的回忆录。

随着时间推移,如今这片老工业区大多已集体变身,从20世纪的郑煤机、中国第二砂轮厂、三磨所到如今的芝麻街1958双创园、二砂文化创意园、磨街文创园,一场关于老城焕新的运动正在进行。

而随着近日《郑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(2023—2035年)》的出台,中原区又迎来新的区域符号——“城市西客厅”。

据了解,“城市西客厅”为西三环、陇海铁路、嵩山路、建设路、秦岭路、陇海快速路、西四环、中原路合围区域,面积约18.2平方公里,以国棉三厂、郑煤机、二砂3处历史文化街区,以及郑州热电厂等老旧厂房、中央文化区(CCD)及金马凯旋等低效空间为主要更新对象。

让“旧”更“新”,让“新”更新。盘活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,激发中央文化区(CCD)活力,未来“城市西客厅”将以文旅休闲、都市文博、创新经济、特色消费等为主导功能,带动西区发展,让老城区在新时期持续焕发新活力。(顶端新闻·河南商报记者 韩玉/文 受访者供图)

【责任编辑:靳静波 】
【内容审核:黄瑞月 】
【总编辑:黄念念 】
关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资讯
微博
空间

推荐

点击右上角按钮
分享给您的朋友或是朋友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