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(记者 赵振杰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)4月14日,坐落于濮阳市的宏业控股集团,生物基材料“蝶变”的研究、生产正开足马力:农田中剩余的秸秆,可最终制成阻隔性更好的高性能塑料;从秸秆中提取的木质素,用作生物质热电工厂的燃料,燃烧后的灰渣被做成了有机肥,真正实现“吃干榨净”……

“不利用石油、不利用粮食,反而利用来源于农林原料、农作物剩余物的可再生生物质制造产品,从而达到绿色环保、节能减碳的效果,这就是生物基材料的独特优势。”宏业集团负责人陈志勇说。

据了解,濮阳市近年来把握“双碳”战略机遇,通过设立产业基金、引进高端人才、强化要素保障等多项措施,建成全省唯一重点支持的国家级生物基材料产业示范集群。集群的领军企业中,创建于1998年的宏业集团虽“年龄”最大,却是产业发展的“先行者”;该企业正在建设的生物基材料单体项目、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PBS(柔性)生产线项目等,将填补全省产业空白。

以创新驱动发展,是宏业集团保持“常青”的秘诀。今年3月,宏业集团与省科学院共同筹建了省生物基材料产业研究院,下设省生物基化学品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、省生物基材料中试基地,形成了集基础研究、小试开发、中试放大以及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平台。

“联合创新、协同攻关、成果转化,真正贯通产学研用,是企业最终筹建起产业研究院的‘资本’。”在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赖玉龙看来,宏业集团的创新平台实现了从研发中心、省重点实验室、省中试基地到省产业研究院的一步步升级,才使企业在各发展阶段突破了清洁水解生产技术、农作物剩余物中三素分离及综合利用技术等“藩篱”。

创新成果为企业所有、为企业所用,也倒逼了产品、产能、产业发展。据赖玉龙介绍,宏业集团每年开展20余个产业化研究、基础性研究的课题,在研究“现在”的同时规划“未来”,“企业曾对PBS、PBAT等生物基材料做过技术规划,但当时市场需求少,没有‘深挖’;禁限塑带来新机遇后,凭借技术储备,企业迅速抢占产业先机。”

“过去,企业与郑州大学、省科学院、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、科研院所联合开展重点中试科研项目30余项,完成生物基甲醇、生物基乙二醇等16项中试成果的产业化;未来,我们将继续跑好科技创新的‘接力赛’。”陈志勇信心十足地说,力争到2025年把宏业集团打造为产值100亿元、利税超2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,为推动全市乃至全省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作出贡献。

【责任编辑:钱艳红 】 【内容审核:黄瑞月 】 【总编辑:黄念念 】

联系方式

中国·河南·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经北三路

电话:0371-86088516 (广告)

联系信箱:news100@henan100.com

邮编:450016

河南一百度官方微信公众号